本文是本网站最新发布的关于三年级数学的教学随笔5篇范文的详细随笔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摘抄给大家学习。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以下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年级数学的教学随笔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三年级数学的教学随笔1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的经验、揭示的规律,是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学生学数学,就是教他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数学,把数学同生活融为一体,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实在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能切实领悟,发现“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实用意识。那么,现行的数学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在何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它们之间联系?教师应该怎样处理教材,才可以体现数学教学新理念,怎样组织教学才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现将观点阐述如下:
首先,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新的数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蓝本,取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着眼于小问题,升华出科学性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大课堂,使得学生融入其中,其乐无穷。如小学低年级课改课程中,开篇以符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机灵狗、淘气、笑笑等作为主人公,贯穿于整册教材,学生和活灵活现的主人公一起,畅游数学这个充满智慧的王国,寓教于乐。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币》、《观察物体》、《统计与猜测》、《时分秒》等直接联系生活实际的课题,使得学生能够寓学于用,活学活用,乐学乐用,直观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处。课堂练习的设计,摒弃了枯燥的写写、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赛一赛等游戏形式呈现,学生在情境中充满激情的完成知识练习和个性形成,高质、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体味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如何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1、创设教学情景,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要包括: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枯燥而又干涸的语言环境,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得学习变成生硬的知识灌输过程。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可爱的企鹅》一课时,可以以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海尔兄弟》吗?海尔兄弟经常和爷爷一起到世界各地去探险,春暖花开的这一天,海尔兄弟和爷爷又登上热气球出发了,不一会儿,热气球飘到了南极,在这里他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小企鹅(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这是,海尔兄弟又发现了新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小组互相说说,看哪一个小组发现的问题多。”这样,孩子们的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投入到快乐的学习情境中去。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使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的像学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体图形,学生通过看、想,交流,更加具体直观的了解物体的方位特性。
三.教学例题简单易懂 创设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师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么教什么,不能够灵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数学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要求在简单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课堂变得有血有肉。如在一节三年级的《钟表的认识》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加菲猫这个孩子们熟知而又非常喜爱的卡通形象带到课堂上来,生动而又形象地给学生展示了加菲猫一天中的作息时间,让孩子们主动说出主人公每个活动的准确时间,借此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时间的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反应是积极的、热烈的,充满兴趣的,这就使得学生把生活和知识融会贯通,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了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四.模拟生活 创设情境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因此,如果在课堂上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上来,那么,就真正实现了生活和学习的统一。比如,在进行《人民币》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实践的细节,合作的乐趣,而且还能够学习到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等生活经验,切实地在课堂上学会生活。
五.动手操作 创设情境
好动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合作与交流,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如在教学《有几枝铅笔》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把铅笔摆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六. 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
直观具体的图和物是学生最为感兴趣和最能调到学生积极性的,生动的图画和具体的形象可以很让学生快乐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觉地把知识牢牢掌握。如在教学《找规律》时,可以准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动多彩的形象图片来吸引孩子主动发现其中的规律。“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教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试着自己贴出图片,说出理由。
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真正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2、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发现知识及规律产生的过程,长一双充满智慧、善于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眼睛。所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提炼生活中的实践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一.指导学生发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以帮其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徐锡数学的最佳途径。低年级的学生数一数路上的交通灯、家里的凳子、家用电器的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道中高年级学生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美、结构美等。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习惯。
二.挖掘生活素材 丰富教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上所展示的知识相对来说是非常单1、静态的,那么,如果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拿来作为素材,就可以丰富课堂气氛,使课本知识和生活经历更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客观的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灵活的用数学,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平时的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的价格资料,如一枝铅笔、一块橡皮的价钱,或者一条毛巾、一斤葱的`价钱是多少,在课堂上把这些资料展示出来作为题目资源,学生自然会觉得非常亲切、真实,培养其热爱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课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客观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形
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搜集资料,了解生活,提炼生活。比如在教学《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时,教师没有自己把资料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搜集搭乘出租车的有关资料,如出租成的起步价,每公里几家及等待时间与价格之间的问题,熟悉了解这些问题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生动交流的平台,种种生成性的问题在交流与研讨中产生。学生借此走进了生活,又了解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真诚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见解,使得课堂成为生动交流的平台,产生很多生成性的问题。学生借此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真正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关于三年级数学的教学随笔2
对于我来说每天的作业收发情况真的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作业量少而精还好,作业还能基本收齐。可是一遇到特色作业,孩子们推推搡搡的模式便开启了……
这不,新学期第一次作业一个班67人就有10个人由于各种原因推诿不交,我一下子恼了,开启了我的惩罚模式。“家庭作业务必在课下完成,否则你不能下课出去玩。”我的目的很简单,意在让他们知道“当天的事情务必当天完成,否则会占用自己第二天放松玩耍的时间。”话毕,下课了,那些个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便坐在位子上焦急的写了起来……
“老师!田首鑫,曹星宇作业没补完在外面玩呢!”学习小组的组长卢景仁跑来告诉我,我一方面表扬卢景仁的负责一方面让他把那两个孩子叫过来。为了不耽误下节课的上课时间我给他们讲明了道理,这个惩罚是由于自己的不负责任而造成的,只有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他俩似乎听懂了我的意思,抓紧跑回教室写了起来……
事后,我回想了自己的所做所为,千不该万不该的做法就是没有问清孩子没写作业的原因。是忘了呢?还是不会做?还是根本不想做?是不是应该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批评教育呢?于是放学的时候我专门找了这几个孩子简单了了解了一番。并告诉他们“老师相信这次只是你们的小意外,如果有任何原因导致作业无法按时完成一定要跟老师沟通,老师会结合你们的实际情况来考虑的。”
其实惩罚也只是为了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这次以儆效尤的做法出现在开学第一次交作业的事情上,希望孩子们能够引以为戒,也希望孩子们在按时完成作业这方面有更出色的表现!
关于三年级数学的教学随笔3
继续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杨庆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第五章第二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参与 ”。通过本次阅读我认识到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和教师参与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学生参与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一节课如果教师讲的天花乱坠,而学生没有参与,或只有部分学生参与,那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有问题的。学生参与可以分为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研究发现,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对学习结果有重要影响。学生的行为参与对一般的计算和解答简单的数学问题(应用题)的成绩影响较大,而对一些开放性的或综合性的问题解决的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学生的认知参与对一般的计算成绩影响不大,但是,学生的认知参与对具有开放性或综合性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成绩影响较大;学生的情感参与对一般的计算成绩和解答简单的数学问题的成绩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一些具有开放性或综合性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成绩影响较大。所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单纯的行为参与并不一定能促进他们高层次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通过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策略为核心的全面参与,才能促进学生包括数学素养在内的全面素养的提升。
教师参与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在课堂中更多的是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二、教师的知识对学生有重要影响,这里的知识包括自身的专业知识、数学语言的表达、读懂学生、教学组织策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等。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行为、认知、情感都参与进来,这样学生才能收获更多。
关于三年级数学的教学随笔4
今天上的是《圆柱的认识》,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自我感觉不错。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想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行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上课之前,又一直忐忑不安,教学任务能完成吗?带着这种不安开始上课,随着教学内容的进行,我这种不安也随之消失,学生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在本节课中,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感知圆柱的有关特征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主要验证两个关键问题:“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和“侧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方法由学生自定,完成后全班交流。从活动后的反馈来看,活动效果较好。如在验证“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不但验证成功,而且方法也较多。一种是说量一下底面圆的直径,直径相等,他们的周长、面积相等。第二种用线围,量圆柱的底,量出底的周长,再用此线量一量另一底面周长,用的线长度相同,说明两底面相等。还有学生想出了个相当简单的方法:把圆柱的底面画下来,然后把圆柱的另一底面直接与画在纸上的圆进行比较。体现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对“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一特征进行验证中,效果也相当不错,有的小组沿高剪,得到长方形;有的小组斜着剪,得到平行四边形。由于我准备的疏忽,剪开的图形没有出现正方形的情况,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沿高来剪,还有可能出现正方形的情况。并说明如是正方形应具备的条件。学生的验证,使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圆柱的底面周长、高之间关系的教学变得顺其自然了。
关于三年级数学的教学随笔5
本学期的教学真是问题不断,前一阵子是简便计算,好不容易将这一内容处理完,还没有过几天清闲日子,问题又出现,弄得我真有点招架不住。
这次的问题是名数的互化,这节内容,原义教版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上册,而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将这一内容下放到四年级下册,以《生活中的小数》引出名数的改写,其实质内容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教学中,我通过实例“比高矮”,引出统一单位进行比较的必要,接着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名数改写的方法,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可一到练习环节问题还是接踵而至:第一次练习,17道题,全对的只有5人,占全班人数的1/12,只做对3题以下的有近10人,占全班人数的1/6;考虑到练习的效果差,第二节课又进行了对比练习,再次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高级单位的名数与低级单位的名数互相转化的特点,随后又进行了第二次练习,共练习了24道题,全对的8人,约占全班人数的1/7,只做对3题以下的有7人,约占全班人数的1/8;针对这7人的特殊情况,我利用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一对一的专项辅导:了解他们的错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不过这时的辅导是传授式的辅导。经过辅导发现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单位间的进率模糊不清;2、分不清到底属于哪种转化:是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3、不能正确的移动小数点。其中第一类错误居多,后两类错误经过单独辅导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困难。上周末,又进行了第三次练习,相比较前两次单独的名数转化,这次的练习难度更大,有这样一些内容:(按从小到大排列)904千克、9吨4千克、9400千克、;0.72分米、7米2分米、七.02分米、0.72米;五.05平方厘米、0.505平方分米、505平方厘米。可这次课堂练习的效果还是不容乐观,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出现了错误,由于错误面比较大,今天我又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和学生共同分析这三道题,学生的课堂表现总体来说还不错,可随后的订正还是让我哭笑不得,出现同样问题的学生有近15人,主要分不清9吨4千克、九.04吨;七.02分米、0.72米;0.505平方分米、505平方厘米这几个数的大小,最后实在没有办法解决,我只好圈出容易错的地方,要求他们先转化单位再比较,一直到放学,还有5个学生没有过关。
经过三次练习与不断的辅导发现,与以往的错误相比,这次的错因并不是学生没有掌握方法,而是他们不会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针对这一情况,每出现一次错误我都要反复地问着同样的问题:哪个是高级单位的名数,哪个是低级单位的名数?大部分学生经过不断的提醒,都能顺利的找到方法,可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单位间的进率又会出错,致使错误不断。
可既然本册安排了这一教学内容,就有必要让每个学生掌握它,如何解决,怎么解决,我心里乱成一团麻,就在准备回家的路上,我想到了能不能将学过的单位进行整理,让学生背一背,情况是不是会有好转,可这一想法很快又被自己否定了,是因为我不愿意自己的学生成为死记硬背的机械。如果明天错误依旧,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是继续还是放弃?
以上,就是本网站精心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三年级数学的教学随笔5篇范文全部内容,为大家提供优质文章,如果想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db:内容2]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