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陈德荣传》原文对照翻译

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被授于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升任贵州黔西知州,因父丧归家。守丧期满,暂时代理威宁府。没多久,乌蒙土司叛乱,陈德荣赴威宁防守,当时城墙坍塌,赶忙堆聚米桶,用土石填充,用糯米、石灰汁混合而成的三合土砌筑块石加固城池,城墙巍然屹立。叛贼焚毁了牛卫镇,离城三十里驻扎,陈德荣日夜备战,叛贼不敢逼近。总兵哈元生援军到后,叛贼败走。不久因母丧卸任。守丧期满,被授于江西广饶九南道。把九江、大孤两关积弊全部革除。

四年,署布政使,疏言: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小民难於工本,不能变瘠为腴。桑条肥沃,亦不知蚕缫之法。自非牧民者经营而劝率之,利不可得而兴也。今就邻省雇募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一年必有规模,三年渐期成效。诏允行。乃给工本,筑坝堰,引山泉,治水田,导以蓄泄之法。官署自育蚕,於省城大兴寺缫丝织作,使民知其利。六年,疏陈课民树杉,得六万株。七年,贵筑、贵阳、开州、威宁诸州、县报垦田至三万六千亩。开野蚕山场百馀所,比户机杼相闻。德荣据以入告,数被温旨嘉奖。

乾隆四年,陈德荣暂时代理贵州布政使,上疏皇帝: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但百姓缺少资金,不能变瘠为腴。桑树繁盛,但百姓不知加工蚕丝成衣之法。如果父母官不亲自经营并且做表率,实利就不能得到并且兴旺。现在雇募邻省种棉、织布、饲蚕、纺绩之人,择地试种,设局教习,转相仿效,可以有成。一年必有规模,三年渐期成效。诏谕允许。于是给百姓提供资金,修筑坝堰,导引山泉,治理水田,导以蓄泄之法。官署自己育蚕,在省城大兴寺开缫丝织布作坊,让民众知道它的好处。乾隆六年,陈德荣上疏陈述督促百姓种植杉树,种植了六万株杉树。乾隆七年,贵筑、贵阳、开州、威宁等州县上报开垦的田地达三万六千亩。开野蚕山场百馀所,家家户户户机杼相闻。陈德荣据实禀告皇帝,多次得到温和恳切的诏谕和称赞奖励。

又大修城郭、坛庙、学舍。广置栖流所,收行旅之病者。益囚粮。冬寒,恤老疾嫠孤之无衣者。亲课诸生,勖以为己之学。设义学二十四于苗疆,风气丕变。十一年,迁安徽布政使,赈凤、颍水灾,流移获安。十二年,卒于官。

陈德荣又大力修建城郭、坛庙、学舍。广泛设置收容所,收纳生病的行旅之人。多多储备粮食。冬天寒冷,他关怀顾念那些没有棉衣的老人、病人、寡妇、孤儿等。陈德荣亲自督促学生,用孔子的修身养性之学来勉励他们。在苗疆设义学(免费学校)二十四所,当地民风气大变。乾隆十一年,升任安徽布政使,他救助凤、颍两地水灾,使逃难的民众有了安定之所。乾隆十二年,卒于任上。

(选自《清史稿循吏列传》,略有改动)

清史稿

【《清史稿·陈德荣传》原文对照翻译】相关文章:

[db:内容2]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