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知识点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我用残损的手掌知识点,包括原文、作者简介、课文赏析和课后练习,希望对大家新学期学习有帮助,一起来学习吧!

一、原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浙江杭县人,原名戴梦鸥,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戴望舒的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

三、课文赏析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用两个部分安排来展示这“抚摩”的具体内容:

上半部分是已经遭受日寇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

下半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恰构成横向对照。

诗人使用两套笔墨,前后对比,渲染出两种不同的冷暖色调,给读者以强烈的刺激,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

四、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的节选诗句,回答问题(从“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1、诗中写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诗人如同身临其境的?

2、哪几句诗写的是解放区的景象?作者在选取形象和选用词语上有什么特点?

3、诗人是怎样将解放区和沦陷区对比着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诗人往往把自己抽象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其具有可感性。请借鉴这种写法,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

答案:

1、 作者写到了家乡春天的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

2、写解放区的景象的句子是“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婴孩手中乳。”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选用的美好、富有生机的景象,选用词语多为积极的、暖色调的,强烈地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

3、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说,写沦陷区的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写解放区的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从形成明显的对比。

从选取的形象上说,写沦陷区,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一片凄凉景象。写解放区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反映出“温暖”“明朗”“蓬勃生春”的景象,前后再次形成对比。

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更好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爱和恨

4、提示:只要是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即可,写成诗或散文均克。

我用残损的手掌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大家在学会知识点后一定要就是完成课后练习进行巩固,更多精彩内容会持续为大家更新,敬请关注!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知识点】相关文章:

[db:内容2]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