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25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永州市2025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以下展示关于永州市2025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永州市 2025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思 想 政 治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I.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一项符合题目要求。I.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75 年前新中国的诞生,是国家的重生,是民族的觉醒,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伟大的时刻。新中国的诞生 表明中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2、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彻底地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 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A.B.C.D.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到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从深化民生重点领域改革,到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从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到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这些成就的取得,靠的是改革开放。这生动诠释了 科学调整上层建筑一定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伟大的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

3、键一招 A.B.C.D.3.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经济范畴是要消灭私有制,但并非要消除一切形式的私人占有,而是要消除一种体现着剥削关系的私人占有,从而克服个人与劳动的分离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是相互对立的产物 私人占有社会产品决定着剥削关系的必然存在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 共产主义剥夺的是利用私人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A.B.C.D.永州市 2025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思想政治 第 1页(共 6页)4.进入 2024 年 3 月以来,甘肃天水麻辣烫频登微博热搜,在短视频平台上爆火,相关内容点击播放量突破 10 亿次,这波“泼天流量”更是直接促使当地旅

4、游业飞速升温。甘肃天水抢抓机遇,成功变线上“流量”为线下“留量”,多措并举,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大发展。下列关于这一现象传导过程正确的是 地方美食走红,游客纷纷打卡 线上线下结合,带动文旅产业 提升消费体验,释放消费潜能 创新服务业态,优化消费环境 A.B.C.D.5.在中共全国政协党组领导下,人民政协立足性质定位,发挥特色优势,创新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活动涉及群众工作生活方方面面,扎扎实实增进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政协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就在身边。这说明人民政协 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的理念 切实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聚焦群众的关切,助推民生实事落地见

5、效 坚持了中国共产党对政协工作的组织领导 A.B.C.D.6.在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后,部分网民发布攻击诋毁言论,传播不实信息、煽动网民情绪,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公安机关有关部门依法打击整治体育领域“饭圈”违法犯罪行为。整治体育领域的“饭圈”行为,维护清朗网络空间需要 网民增强法治意识,自觉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公安机关加强网络执法,创造良好网络环境 政府机关丰富民主形式,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司法机关强化网络立法,健全网络法律体系 A.B.C.D.7.2024 年 4 月 28 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55 个集体和 1088 名个

6、人分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1034 个集体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优秀劳动者和先进集体获得表彰启示我们 要弘扬劳动精神,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要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美好梦想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提供根本价值遵循 要立足本职工作,努力创造更大的价值 A.B.C.D.永州市 2025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思想政治 第 2页(共 6页)8.下列选项与漫画梯子只欣赏那些勇于沿着它攀登的人(作者:程远)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如果你只是一只骆驼,就不要唱苍鹰的歌曲 B.机遇来临时悄无声息,走时却让你损失惨重 C.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D.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什么样的人为伍 9.我的阿勒泰这一剧中,阿勒泰的壮丽风光如同一幅画徐徐展开,该剧以独特的视角生动叙事,描摹了各族人民真实真切的生活状态,与角色一同思考生命与自然,将人文关怀倾注在诗意的画面中,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审美体验。由此可见,我的阿勒泰 坚持了正确审美,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叙事之美、人物之美融入剧中 立足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关注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满足了所有人的需求 深刻把握了文化发展的规律,为以后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