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以下展示关于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郑州市2023-2024学年下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我们如果注意诗坛的变迁,就必然会发现一件事情,那便是诗的原质时常在改变。我们称为艺术宝库的那永不改变的大自然,在诗人的笔下也时常在改变。诗的内容,原是取之于生活中最敏感的事物;“春花”“秋月”之所以常占有诗中相当的字数,正因为它原是最易感到的。然而这些敏感的事物,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滥调,一种无病的呻

2、吟;于是新的敏感的事物,便又成为生活中的必要了。“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的诗风最直接的,莫过于新的事物上新的感情。这便是诗的不断的追求。先就新的事物上说,音乐是最足以启发人的情绪的,中国本土的音乐可以琴为代表。诗经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孔子在武城闻弦歌之声,当然是琴瑟一类了;司马相如以琴心挑文君,文君夜亡奔相如,琴的效力更可以想见。可是“琴”之含有诗意,则一直要迟到建安以后,曹丕燕歌行说“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这是琴之开始有诗的感觉,之后到左思招隐诗“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琴”才真正独立成为一个诗意的向往。陶渊明蓄素琴一张,抚以寄情,琴不必弹,就已先有了诗意,可算是

3、“琴”中的佳话了。此后“琴”乃成为诗中敏感的事物,如庾信诗“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卢照邻诗“山水弹琴尽,风华酌酒频”,乃都于诗中别具不尽之意。然而这时另外一种新的乐器则又代之而兴,那便是胡人的羌笛,其魔力远过于琴之在诗中。“笛”的爱好起于北朝的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从此之后只要碰见笛声,便似乎无往而不成为好句,如王昌龄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的“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都是一代的佳作;至

4、于“扬州时有下江兵,兰陵镇前吹笛声。夜火人归富春郭,秋风鹤唳石头城”,那笛声正是贯穿了整个情绪的。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笛”在此成了诗坛的骄子。我们如果说“琴”是伴随着五言的,“笛”便更是七言的知音了,它不但是一个新形式、新事物,而且是一个新感情。它出现的时候,往往也便是诗意出现的时候,它与诗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它所以正是诗的一个原质。再以新的感情来说,小雅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然而这对于杨柳似乎还只是一时的偶遇,之后汉人虽然折柳送别,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

5、至此桥,折柳赠别。”而“柳”的好诗却始终还没有发现。建安以来,首先被歌咏的其实是“桑”“槐”“松”“柏”“白杨”之类,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也并没有唤起普遍的爱好。之后陆机拟古乃有:“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陶渊明拟古有:“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可是“柳”的真正被认识,则仍有待于北人的折杨柳歌:“遥望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这袅娜多姿的杨柳,反而是强悍的北歌最先了解它。而折杨柳的歌辞不久便成为文坛新的爱好。梁简文帝、梁元帝等都有折杨柳的拟作。之后薛道衡的昔昔盐说:“垂柳覆金堤,靡芜叶复齐。”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

6、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的真正的感情,从此被人认识。到了刘希夷的“佳人眠洞房,回首见垂杨”、宋之问的“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这新的感情中的诗意已尽在不言中了。(摘编自林庚诗的活力与诗的新原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活中最敏感的事物一旦进入诗歌就具有了持久的艺术生命力。B.正是因为笛声具有渲染情绪的重要作用,“笛”才能代“琴”而兴。C.在唐代,只要笛声人诗就会出现广为流传的佳句,足见“笛”之魔力。D.“它与诗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意味着诗的原质与诗意是融为一体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琴作为我国本土乐器,从曹丕“援琴鸣弦发清商”到左思“丘中有鸣琴”,再到陶潜“抚琴寄情”,其所蕴含的诗意逐渐加浓。B.“往往”“真正”“之后”等词语,体现出本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及逻辑清晰,这与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语言有共通之处。C.如果折柳送别的传统能够在强悍的北歌之前人诗,那么袅娜多姿的杨柳就可以更早地被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