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4年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以下展示关于2024年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1 昌平区昌平区 2024 年高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年高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2024.5 一、(本大题共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小题,共 18 分)分)1.(3 分)A(“非均匀”)2.(3 分)D(原文表述为“遗留在体内的微塑料会对人体造成危害”)3.(3 分)D(A 项,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是微塑料检测技术;B.原文表述为“主要”,而非“只有”;C.原因是“它的应用广泛和难以降解的特性”)4.(3 分)B(B 项,只能杜绝 PET 塑料产生的微塑料污染)5.(6 分)答案要点:企业应使用和生产可降解的环境友好型材料。公众应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频率,选

2、择天然环保的替代品。科研人员应研发更高效的微塑料检测和降解技术,以及可替代塑料的环保材料。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的监管,对微塑料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资金支持。(评分说明:各 1 分,各 2 分)二、(本大题共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小题,共 18 分)分)6.(3 分)D(“豫”通“预”,预先)7.(3 分)C(A 其,代词,“他的”;语气词,“大概”。B 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C 之,助词,表取独;D 以,连词,表目的;介词,“用”。)8.(3 分)B 9.(3 分)A 10.(6 分)答案要点:燕丹在秦国当质子时,秦王没有以礼相待,燕丹轻率决定报复秦王。(2 分)

3、太傅鞠武为燕丹谋划报复秦国的方案,燕丹急于求成,而弃之不用。(2 分)燕丹接纳得罪秦王的樊於期,而对太傅鞠武的劝谏置若罔闻(或不顾秦“积怒于燕”)。(2 分)燕丹未深思劫持或刺杀秦王的详细方案和报复秦国引发的后果。(2 分)(评分说明:结合情节,一点 2 分,答出任意 3 点即可)三、(本大题共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小题,共 30 分)分)11.(3 分)C(少年时期辛苦如吃蓼,老年时清闲如吃甘蔗)12.(3 分)D(烘托手法)13.(6 分)(长二句):江流不息,白发纷生,(1 分)抒发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1 分)2(竟句):人生坎坷,想同沮溺那样隐居而不得(1 分),抒发躬耕

4、无田/归乡无计的苦闷之情。(1 分)(空句):才华超过了鲍照、谢灵运,在此地也是徒然的,(1 分)抒发了空有才华无处施展的失意之情。(1 分)(少二句):在年少和年老时不同生活境遇的对比中,(1 分)写出了诗人自我宽慰的心态。(1 分)(竟四句):被贬黄州,进虽满腹才华却不得施展,退则想隐居而无田地,(1 分)对人生境遇不自由的悲叹。(1 分)(评分说明:结合诗句 1 分,情感 1 分;答出任意 3 点即可)14.(8 分)(1)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2)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3)举杯断绝歌路难 吞声踯躅不敢言(4)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15.(1)(6 分)甄英莲/香菱

5、刘姥姥 柳湘莲(2)(4 分)答题示例:示例一:选择“薄命女”。情节:甄英莲本是甄士隐的独女,在元宵佳节赏灯时被拐,又先后被卖给冯渊和薛蟠两家,两家抢夺英莲,最后冯渊被杀,英莲成为佣人/侍妾/丫鬟/婢女。(2 分)代称:命运悲惨。(2 分)示例二:选择“慕雅女”。情节:甄英莲后改名为香菱。香菱搬进大观园,加入诗社,拜黛玉为师,本有悟性又刻苦学习作诗,日思夜想于梦中得到了八句诗。(2 分)代称:痴迷作诗。(2 分)示例三:选择“村姥姥”。情节:刘姥姥带了土产来孝敬太太小姐们。刘姥姥讲乡村奇事给众人听,恰合贾母和王夫人的心意。(2 分)代称:土里土气/世故老练。(2 分)示例四:选择“母蝗虫”。情

6、节:这是林黛玉戏称刘姥姥的说法,暗指她食量大,粗俗鄙陋。刘姥姥二进贾府,大开眼界,一辈子没见过的山珍海味都在眼前,便大吃大嚼起来。(2 分)代称:贪吃粗俗。(2 分)示例五:选择“冷郎君”。情节:柳湘莲风流倜傥,被薛蟠骚扰,感觉受到了侮辱,与薛蟠约见,并痛打薛蟠,避祸出走。(2 分)代称:不畏强权,快意恩仇。(2 分)示例六:选择“冷二郎”。情节:柳湘莲主观认为“东府”中没有干净的人,决意退婚,导致尤三姐命丧黄泉。/得知尤三姐性格刚烈,扶尸大哭一场,懊悔不已,竟拿剑削掉“烦恼丝”,随一个道士飘然而去。(2 分)代 3 称:冷峻孤傲/心灰意冷(面冷心热)。(2 分)(评分说明:情节合理 2 分,代称含义 2 分)四、(本大题共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小题,共 18 分)分)16(3 分)C 17(3 分)A 18(6 分)答案要点:写出了陶潜生活清苦贫困的现状,体现了他磊落坦荡的品格。(2 分)突出了陶潜的“趋真”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陶潜的敬佩之情。(2 分)与前文“诗赋文章向来是一个人的灵魂自传,映照出的是作者的心性、骨骼”相呼应,引出下文苏轼谪居黄州时,把陶潜作为精神支柱灵魂知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