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以下展示关于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质量检测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1905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提出“国粹成则其国存,国粹亡则其国亡”,由此掀起了国粹运动。据此可知,晚清的国粹运动旨在()A.实现儒家文化的复兴B.推动民主革命的转型C.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D.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2.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清末新政改革了

2、制度B.汉族大地主势力上升C.美国联邦制度的影响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辛亥革命后,称中国为“中华民国”,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材料认为辛亥革命()A.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累积性B.有利于近代政治观念形成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D.部分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4.据统计,从武昌起义爆发到1913年底,全国各地新成立的社团近700个,这些社团绝大多数是私法社团,而且种类很多,如,联谊类79个,实业类72个,公益类53个,学术类52个,教育类28个,慈善类20

3、个等。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社团中,政治类312个,占总数的45.7%。当时社团大量涌现的主要原因是()A.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B.民众的民主意识逐渐觉醒C.中华民国约法颁布D.民主共和理念被所有民众接受5.武昌起义前后,清朝地方督抚出身统计表类别项目正途(进士、举人等)异途(监生、行伍等)新途(新式学生)武昌起义前在职督抚79.2%20.8%0武昌起义后新任督抚42.2%31.5%26.3%据上表,清朝地方督抚出身的变化()A.说明科举制出现重大变革B.极大地刺激了资产阶级参政热情C.有利于地方军阀控制政局D.是当局政府面对危机的应急反应6.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赋予参议院广泛

4、的权力,利用立法权束缚行政权。第33条规定“临时大总统有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上述条文()A.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B.灵活运用了民主自由原则C.体现了民主进程的曲折性D.通过权力制约以维护共和7.有学者认为: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搅和在一起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辛亥革命基本完成了前一个历史任务,但没有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性就在这里。该学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A.是结合近代中国国情的具体评价B.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C.认为辛亥革命无助于政治近代化D.否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8.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

5、,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随内阁更替而变动;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文官法的颁发()A.为复辟帝制做准备B.规范了官员等级秩序C.有利于政治近代化D.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9.为“破除障碍,促成统一”,孙中山于1912年“以政权让袁”谋“共和造成”;1924年“以放弃地盘”北上谋“开国民议会”,也曾断然诉诸武力,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材料旨在说明孙中山()A.在国家统一方略上的摇摆不定B.为实现统一,和战两手的有机结合C.具有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D.为实现统一,迫切需要与中国共产党联合10.有学者指出:

6、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分子精英为集合体,非常有限的一点群众基础,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孙中山周旋于各派军阀之中,致力于合纵连横之谋略,迷恋于单纯的军事斗争。这表明()A.国民党醉心政治斗争忽视民主B.同盟会以海外华侨为阶级基础C.组织涣散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源D.民主革命的发展存在明显缺陷1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军阀政府“以工代兵”,派出华工参加协约国作战。这反映了()A.中华民族开始了觉醒B.中国向帝国主义过渡C.中国承担国际化责任D.中国争取独立自主权12.民国初年,采菲录记载:“天足运动萌秀之际,妇女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翁姑虐待者,时有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