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徐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x》,以下展示关于《徐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徐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 文 试 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请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错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个人优良文风如何养成?我认为多读古代经典是不二法门。古人视“立言”为“三不朽”之一,因

2、而特别重视著书立说,并留下极为丰富而宝贵的遗产。经典古文,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起承转合独具匠心,遣词造句生动精巧,成语典故丰富多彩。作为中国的文化人,主动自觉地挑选一些合适的篇什用心去读,完全是应该的。从经典古文中读出“文心”。试想一下,诸葛亮的诫子书如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周敦颐的爱莲说如不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这些篇章还能流传千古吗? 文心雕龙说: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这句简单的话所指正是好文的真谛。虚夸不实的大话、无病呻吟的废话、不接地气的官话、没有内容的空话、人云亦云的

3、套话、自以为是的蠢话、胡说八道的鬼话,都不可能有“文心”,更不用说深造自得。这样的文章,不可能让人喜爱,更不可能广为传播。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因为它们都能追求创新而师法自然。文无定法是指不要墨守成规,不能生搬硬套,并不是说写作没有遵循的原则。陆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陈于陛说“作文不必论奇古,须自成一家意见”,这些都在强调创新,包括内容、形式、语言等各个方面。至于写作方法的最高境界则是师法自然。陆游说“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李梦阳说“夫文者,随事变化,错理以成章者也”,董桂敷说“造化真文章,本自无定相”,所强调的都是师法自然,袁枚甚至说“凡

4、作诗文者,宁可如野马,不可如疲驴”。语言修辞也极为重要。  文心雕龙说: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文章文采焕发,一定是章节没瑕疵;章节鲜明华丽,一定是句子没有污点;句子清洁明净,一定是字词没有瞎用。这句话虽着眼于字句章篇关系,核心意思则是说,把文章写好就要讲究语言和修辞。对语言修辞的重视,我国有悠久传统,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就是强调这一点。(摘编自华学诚优良文风的养成之道)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8页)材料二:在汉语词汇中,  “清”与“自然”在审美领域是备受推崇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解释“清”就是“澄水

5、之貌”。什么叫“澄”呢? 说文解字又用“清”字给解释回去了。综合来说,清的本义就是形容水流安静而纯净透明的状态。虽然天地万物争奇斗艳,  “形难为状”,但纯净透明的“清”一定是最受人赏爱的。具体到文风,正如宋代林景熙王修竹诗集序说:  “天地间唯正气不挠,故清气不浑。清气与正气合而为文,可以化今,可以传后。”只有清气与正气相结合的文章才能化今传后, 而“正气”就涉及一个时代的理想与精神、一个人的操守与德性。在老子哲学中,  “自然”是终极而至高无上的法则,  “自然无为而无不为,顺其自然则无往而不胜”, 自然是通向一切的法门。庄子也说:  “能

6、顺其自然者谓之德,失其自然者谓之力。” “德”的地位尊崇,  “自然”的地位也因此隆盛。其实,清澄也是一种自然,是未被搅动、未掺杂质的纯净纯美。清澄自然是天地间的大美风景,也是人类的审美极境。文风从来不是单一的语言风格之事,中国古代文论历来有“文品出于人品”之说,与作者的德性追求、反映“理事情”的真实深广程度密切相关,但在表现形式,毫无疑问,清澄自然是一种文章之大美。文学来自生活,一种好的文风一定与真实、灵动而深刻的人生体验相关,也与作者超越现实的宏观理论思考相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有了细致、充足而到位的生活体验,有了超越日常生活的领悟能力,笔下的文字必然是深具质感和光泽的。文风的自信在本质上来自于内容的自信。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说:  “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则平日之所自信也。虽比之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余愧有所不如,然此等词人亦未始无不及余之处。”一个平素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